防青少年网络沉迷项目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者按:
防青少年网络沉迷项目是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资助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开展的专项课题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整合网络成瘾、游戏沉迷、手机依赖、社交媒体沉迷等相关概念,提出网络沉迷的新界定和测评指标体系,通过调研摸清我国城乡青少年网络沉迷基线状况及重要影响因素,针对防沉迷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预防和干预的对策建议,日前已陆续发布关于短视频的相关研究成果。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迷恋短视频?
作者:防青少年网络沉迷课题组
王新波、朱耀秀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里,几乎每天都能见证新产品的诞生。面对层出不穷的数智产品,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见多识广的当代青少年并不会将每一款新产品都同等视之。
近年来,青少年心目中为数不多的公认“爆款”应该非短视频莫属。短视频一经诞生即成为网民的“新宠”,而且持续走红、热度不下,甚至获得跨性别跨年龄跨国界的一致“热捧”。
短视频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魔力,除了其碎片化、互动性、丰富性等特征可以很好地契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多样化需求外,一定还有其可以独步天下的“武林绝技”。
对此,心理学者、传播学者,乃至社会学者、经济学者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探究,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揭示了短视频令人着迷的奥妙所在。接下来,我们对其五大法门进行一一揭秘。
一、沉浸式平台迎合青少年个性化兴趣口味
对于青少年长时间使用短视频的原因,研究者蒙塔格和黑格利希提出了一种提供初步答案的观点:通过“单列+全屏+自动播放”的平台设计,社交媒体公司创建了一种高度身临其境的服务,旨在尽可能长时间地吸引用户的注意[1] [2]。
由于长时间的用户停留,社交媒体公司可以根据“数字足迹”深入了解其用户的心理特征,向用户精准化推送符合其个性化口味的信息,长期以往,用户在短视频APP的时间投入越多,平台获取的信息越精准,推荐的视频内容更符合用户个人兴趣点,这种沉浸式平台设计迎合了青少年个性化的兴趣口味[3]。
同时,视频社交媒体平台中“猜你喜欢”提示、个性化的新闻提要、无休止的滚动、阅读收据等设计元素,进一步强化了让青少年沉浸其中的可能性[4]。
二、“技术多巴胺”激发青少年追求持续快感
有趣的视频内容、全屏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是短视频吸引青少年的重要因素。
然而,能够让青少年产生迷恋短视频的深层机制,则是短视频平台设计者对“技术多巴胺按钮”的掌控。
神经科学认为,多巴胺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递质,当大脑期望得到奖励或产生新的知识时,它就会释放出来[5]。多巴胺的作用机制给了一些技术产品以操控人的行为的能力。
正如脸书创始人之一肖恩·帕克(Sean Parker)指出的那样,脸书的工程师利用了“人的心理弱点”,每当有人给你的照片点赞或者评论时,你就获得了一次“多巴胺的冲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短视频平台的设计者已经很好地研究了这个按钮,他们通过“算法推荐”“奖赏反馈”等上瘾机制设计,导致用户在线时间大幅增加[6]。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脑里负责底层感官直觉感受的部位被称为“系统一”,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皮质被称为“系统二”。“系统一”的工作总是更加迅速,会第一时间接受刺激的到来,而“系统二”则会慢半拍[7]。
所以,当青少年打开短视频的瞬间,勾人眼球的画面和充满张力的背景音乐,会首先刺激大脑产生愉悦,接着才会去理性思考视频的内容。
当他们看完一个短视频之后,系统甚至不等他们做出任何反应,马上会根据他们的喜好,自动推送给他们一个类似的短视频,让他们的视觉快感尽可能长地延续下去,陷入低投入的满足感中。
当大脑在适应了这种刺激之后,会产生耐性,多巴胺分泌会减少,但大脑的需求并不会减弱,因此只会选择更长时间的沉迷其中,获得与之前相等的观感。
三、代偿性满足契合青少年的娱乐、信息和社交多方面需要
很多研究者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解释青少年迷恋短视频行为?!笆褂糜肼恪崩砺凼茄芯棵浇槭褂玫木淅砺?,其主要观点为:人们使用某一种媒介的背后必定有其自身的需求和动机做驱动,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而产生的使用行为。
每个迷恋短视频青少年的背后,都有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无法满足的需求,乃至无法实现的个人价值,他们情愿消费人造的美好刺激。
有研究者通过使用和满足理论来解释青少年对抖音的使用行为,在他们的研究中,特别是对逃避主义的需求预测了抖音的内容消费,即青少年通过使用社交媒体来逃避或缓解日常压力[8]。
2020年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ぁ返鞑楸ǜ嫦允?,有心里话藏在心里谁也不说、没有交流对象的中小学生,接触短视频的比例最高,达到70.0%。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通过短视频可以获得交流的满足感。
调查同时发现,感到孤独、心理上有压力、对未来迷惘和学习负担重的学生接触短视频的比例最高。这说明他们通过使用短视频来缓解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使心情得到放松。
有研究者认为,娱乐需求、信息需求和社交需求会触发青少年群体的依附感,进而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短视频成瘾[4]。
也有研究者认为,短视频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加上对青少年多种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产生较强的用户黏性,容易让青少年过度沉浸而导致沉迷[9]。
四、引发错失恐惧,强化青少年短视频使用黏性
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属于人类行为最有影响力的动机理论[10],它显然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有动力使用社交媒体服务[11]。
根据SDT理论,当青少年能够感受到能力,自主性和与他人的联系时,使用短视频的动机行为会大大提高。短视频平台的设计可以帮助触发相关的心理状态,例如推送通知可以触发对错失的恐惧。
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 FOMO)是个体因担心错失他人的新奇经历或正性事件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12]。
错失恐惧的核心是人们认为需要持续与自己的社交网络保持联系,从而导致频繁使用社交网站和消息服务[13]。
也有研究认为错失恐惧可能是社交媒体成瘾的后果,即由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导致了错失恐惧[14]。
最近一项交叉滞后分析研究发现,错失恐惧和社交媒体成瘾能够交互影响,呈现恶性循环的作用特点[15]。
五、抓住年龄特点和特定人格特质,引发青少年更高程度的迷恋
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新颖、个性、富于变化的东西,而15秒一条的视频应该是内容上最富于变化的媒体产品了,加上短视频平台上有大量的富于创造性的内容可选,因而吸引了青少年长时间使用短视频[16]。
更多研究者从人格特质方面分析青少年容易迷恋短视频问题。研究发现,人格特质是预测人类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17]。
在人格特质的许多类型中,大五人格模型被认为是很受欢迎的人格测量量表[18]。这个模型提出了五个具体因素的组合,即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作为人格特征。
有研究发现,神经质水平越高也就是情绪越不稳定的大学生,越容易造成短视频沉迷,神经质人格是预测短视频沉迷的一个高危因子[19]。
高神经质的人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容易把网络虚拟环境当成情绪发泄窗口,从中获取情感慰藉,进而深陷其中。
但也有研究者针对抖音的研究发现,所有五个人格特征与任何抖音使用行为都没有显著关系[10]。这说明,关于人格特质与短视频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有待丰富,短视频使用相关的机制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明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发:
1、当我们身边的青少年或成人出现了短视频过度使用的行为,请不要以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好逸恶劳等负性标签进行简单归因,短视频设计中的五大法门个个“致命”,依靠个人力量就想各个击破,谈何容易;
2、了解了以上五大法门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五条对自己或身边人的短视频使用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看看出现过度使用的主因是哪一条或哪几条,从而为寻求支持、对症下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Montag C, Hegelich S. Understanding Detrimental Aspects of Social Media Use: Will the Real Culprits Please Stand Up?[J]. Frontiers in Sociology. 2020, 5.
[2] Montag C, Lachmann B, Herrlich M, et al. Addictive Features of Social Media/Messenger Platforms and Freemium Gam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Psychological and Economic Theo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9, 16.
[3] 谢兴政, 贾玉璇. “屏媒时代”青年群体短视频成瘾现象及对策分析[J]. 编辑学刊, 2021(01): 30-35.
[4] Montag C, Elhai J D. A new agenda for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n the digital ag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9.
[5] Volkow N D, Fowler J S, Wang G. The addicted human brain: insights from imaging studies.[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03, 111 10: 1444-1451.
[6] Zell A L, Moeller L. Are you happy for me ... on Facebook?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likes" and comments[J]. Comput. Hum. Behav., 2018,78:26-33.
[7]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M] .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8] Omar B, Wang D. Watch, Share or Create: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User Motivation on TikTok Mobile Video Usage[J]. Int. J. Interact. Mob. Technol. 2020, 14: 121-137.
[9] 蒋俏蕾. 青少年短视频使用的心理、风险及对策[J]. 青年记者, 2019(25): 15-16.
[10] Ryan R M,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1: 68-78.
[11] Ronald Ferguson J G K.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ocial media and charitable caus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autonomous motiv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5.
[12] 柴唤友,牛更枫,褚晓伟,魏祺,宋玉红,孙晓军.错失恐惧:我又错过了什么?[J].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03): 527-537.
[13] Elhai J D, Yang H, Montag C.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overview,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and literature review on relations with severity of negative affectivity and problematic technology use[J]. Brazil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0, 43: 203-209.
[14] Yin L, Wang P, Nie J, et al.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ddiction and FoMO: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vy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need to belong. Current Psychology, 2019. 1-9.
[15] 张亚利,陈雨濛,靳娟娟,俞国良.错失恐惧与社交媒体成瘾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05):1082-1085.
[16] 程路. 短视频:另一个猛兽来了?[J]. 人民教育, 2020(07): 6-7.
[17] Woszczynski A B, Roth P L, Segars A H.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playfulness in computer interactions[J]. Comput. Hum. Behav. 2002, 18: 369-388.
[18] Goldberg L R. 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J].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3, 48 1: 26-34.
[19] 李霞, 秦浩轩, 曾美红, 等.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1, 35(11): 925-928.
天使一面的短视频对青少年有哪些好处?
作者:防青少年网络沉迷课题组
朱耀秀、王新波
虎年春晚的小品《喜上加喜》想必大家都看了,小品围绕一条短视频讲述了一段令人捧腹的喜剧故事。儿媳因短视频创作而人气暴涨、一夜走红,婆婆也因这个短视频而收获了黄昏恋情,真可谓喜上加喜。
当然,小品前半部分也展现了同样因这条短视频,婆婆受到了来自同伴的人际压力,儿媳蒙受了来自婆婆的误解。
这像极了短视频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有人视之为助人的天使,一如小品结局展现的那么美好;也有人视之为害人的魔鬼,恰似吞噬生命的超级黑洞。
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代青少年既见证了短视频的迅速崛起,也成就了短视频的迅速崛起[1]。短视频己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的“数智义肢”[2]。
因此,我们需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到:虽然短视频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引起了社会和学者们更为广泛的关注,但它能为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也应该为我们所深信不疑。
研究表明,短视频在获取知识、展示自我、愉悦心灵、人际交往和人格发育等五大方面,都能挥动其天使一般的翅膀助力青少年的成长!
一、短视频平台拓展了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渠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朱迪研究员指出①,短视频对青少年而言是非常特殊的,它有大量的信息,是内容易读型、信息密集型的平台服务,能够给予青少年很多知识信息、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它是对青少年进行消费教育的重要渠道。
也有研究者认为,除了娱乐类的视频,短视频平台上也不乏信息类、教育类、文化类的短视频,因此也逐渐成为青少年检索、获取、了解信息的一种媒体渠道[3]。
还有学者指出,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优质内容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仅靠家庭和学校无法满足的,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用户来说,短视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他们难以接触到信息、知识的空缺[4]。
最近一组有关抖音的研究显示,抖音已经成为年轻人了解与健康相关的信息[5][6][7]、政治讨论[8]、旅游内容[9]、教育内容[10]等的一个强有力的渠道。
①引自2021年9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迪在参加成都举办的“全面发展-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研讨会上的发言。
二、短视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很好地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短视频平台去中心化的社交属性赋予了青少年群体更多表达权,满足青少年旺盛的创作与社交需求[11]。
通过精心拍摄、录制、上传自己的短视频,这些青少年将短视频作为一种自我展示的平台,而平台提供的各种背景音乐、滤镜、道具等,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进行创作和展示的空间[3]。
有研究者认为,抖音短视频平台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在抖音这一个虚拟空间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不在场观众”,给青少年放飞自我、展示个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11]。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力在《新艺新动能:当代中国青少年美术教育现状研究报告》中指出,短视频可以很好地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很多青少年在短视频制作过程中,会调动审美能力,发挥创造性,注重实践,自觉学习一些必要的理论、技术和他人作品的优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认真、不服输的态度,是他们这个年龄中最宝贵的[12]。
三、短视频平台成为青少年休闲放松和记录自己美好生活的一种新平台
短视频泛娱乐化的媒体属性让青少年群体的娱乐形式更多样,生活更有趣,有了更多娱乐方式可供选择。
同时,短视频也成为青少年缓解学业压力的一种方式。不同于长视频需要连续占用较长的时间,短视频填补了青少年的碎片化时间,满足了他们时不时逃离和缓解学业压力、转移现实困难的需求[3]。
很多青少年喜欢用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将生活中的点滴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上传到短视频平台进行存储和分享,成为自己的影像日志或Vlog,短视频已成为青少年记录和存储自己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3]。
四、作为社交应用,短视频平台进一步维系和拓展了青少年的社交网络
青少年创作者通过短视频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传授知识技能,以此获得分享的乐趣、展示个性、积累资本和扩大交际范围[3][4]。
由于社交网络功能设置的特殊性,个体只需通过点赞按钮就可以提供支持,即所谓“点赞之交”。
此外,评论、互动等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网络社会支持。
同时,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为具有社交恐惧的青年人提供了一个不需要在现实中面对面就可以实现在线上便捷交流的渠道[13]。
五、一些积极向上、富于正能量的短视频能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三观
国家有关部门高度肯定和鼓励各级机构入驻新媒体平台,并提出加大短视频正能量供给力度。
如《人民日报》新媒体频道设立短视频平台,定期更新“祖国70周年”活动动态,传递核心价值观。
《新闻联播》也进驻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一方面发挥主流媒体的公共服务作用,另一方面也为短视频行业带来了汋汋清流,优化了内容市场,能够更好地传达正确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三观[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可不必把短视频视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洪水猛兽。如果能够恰当使用,短视频其实是信息技术为青少年带来的不可多得的“成长陪伴天使”。
事实上,出于关心或者担心,部分家长、社会或教育者们往往会因过度关注高科技产品的负面效应而忽略了其积极价值。比如,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后,很多家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久后就深感如临大敌,将之视为孩子学习时间的“吞噬机”;游戏机、网吧、网游更让无数家长、老师痛心疾首;智能手机的出现又让家长、老师们开始了新一轮的严防死守……
但是,科技发展的洪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我们已无法还原“板凳枯坐十年冷”的教育环境,也不可能再抱着“皓首穷经”的执念行走在智能时代的今天。
那么,我们不妨张开双臂拥抱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从正视其积极价值开始,放下成见和拒斥,与青少年一起接纳它、熟悉它、探索它、管理它,找到适宜的人机共处之道和科学使用规律,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我们相信短视频等产品一定能发挥出其“天使一面”的功能,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可替代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文娥. 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新闻世界, 2020(09): 29-36.
[2] Marchant C, O'donohoe S.. Homo prostheticus? Intercorporeality and the emerging adult-smartphone assemblage[J]. Inf. Technol. People, 2019,32: 453-474.
[3] 蒋俏蕾. 青少年短视频使用的心理、风险及对策[J]. 青年记者, 2019(25): 15-16.
[4] 王志昭. 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利弊影响及治理[J]. 新闻爱好者, 2019(11): 60-62.
[5] Basch C H, Hillyer G C, Jaime C. COVID-19 on TikTok: harnessing an emerging social media platform to convey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messag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health. 2020.
[6] Comp G, Dyer S, Gottlieb M. Is TikTok The Next Social Media Frontier for Medicine?[J]. AE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21, 5(3).
[7] González-Padilla D A, Tortolero-Blanco L. Social media influence in the COVID-19 Pandemic[J]. International braz j urol. 2020, 46(suppl 1): 120-124.
[8] Medina Serrano J C, Papakyriakopoulos O, Hegelich S. Dancing to the Partisan Beat: A First Analysi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on TikTok[C]. ACM, 2020.
[9] Du X, Liechty T, Santos C A, et al. ‘I want to record and share my wonderful journey’: Chinese Millennials’ production and sharing of short-form travel videos on TikTok or Douyin[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0: 1-13.
[10] Hayes C, Stott K, Lamb K J, et al. “Making Every Second Count”: Utilizing TikTok and Systems Thinking to Facilitate Scientific Public Engagement and Contextualization of Chemistry at Home[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20, 97(10): 3858-3866.
[11] 傅义洲.浅析短视频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以抖音为例 [J]. 中国传媒科技,2019(12):113-115.
[12] 程路. 短视频:另一个猛兽来了?[J]. 人民教育, 2020(07): 6-7.
[13] 谢兴政, 贾玉璇. “屏媒时代”青年群体短视频成瘾现象及对策分析[J]. 编辑学刊, 2021(01): 30-35.
魔鬼一面的短视频对青少年有哪些危害?
作者:防青少年网络沉迷课题组
朱耀秀、王新波
明明决定了要早点休息,可是躺在床上,打开手机,滑动着屏幕就再也停不下来。中职二年级学生晓俊对于这个场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进入寒假以来他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么过来的。原本每天规划的看书半小时、跳绳一小时,却在短视频的世界里,划几下就过去了。带着深深的罪恶感刷到将近凌晨1点,告诫自己,“再刷5分钟,刷到整点就睡觉”,可不知不觉又沉迷其中,等再一次意识到时间的时候,1个小时又过去了。
当说起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危害时,与晓俊类似的经历可能是很多人头脑中最先浮现出来的典型案例。容易上瘾、耗费时间常常是短视频被口诛笔伐的头号罪状。
如果把晓俊案例中的“刷短视频”替换为追剧、看小说、打游戏、看直播、粉偶像,这一“罪名”也同样成立。但如果“刷短视频”换成温习功课、准备考级、查资料写论文、加班做实验,剧情往往会立马反转,同样的行为表现会被称颂为敬业乐学的典范。
由此可见,沉浸入迷、夜以继日的行为并不会受到一概排斥,家长们巴不得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入迷上瘾、做题废寝忘食呢!人们担忧和反对的是自己的孩子对于被认为不好的事物的沉迷陶醉。
也就是说,对于短视频而言,引人入胜、使人陶醉并不是其原罪,如果短视频只有天使的一面,相信家长和社会一定会乐见青少年沉浸其中。但问题就出在短视频还存在着魔鬼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一些不好的内容和属性特征上。
如果这些不好的方面长时间不被约束地影响成长中的青少年,就会对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三观形成、人身安全,乃至大脑发育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1、信息茧房导致青少年知识结构片面化、低质化
短视频平台基于浏览记录开展个性化推送、精准化推送,只推荐用户所选择、所喜好的内容,为其打造了一个牢固的信息茧房[1]。
对于成年用户而言,由于认知发展和知识结构已经相对成熟,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可能并不明显。但对于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而言,信息茧房会限制其自身的知识广度和视野,会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知识结构的片面化,使青少年成长为单向度的人[1]。
另外,有研究发现,个性化推荐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为内容型产品吸引了许多新用户并且延长了用户的使用时间。但是由于短视频平台内容质量难以保持一致的高水准,个性化推荐系统反而将更多价值含量不高的同质化内容推向了用户。
更大的苦恼与冲突在于,价值含量高的内容却有可能因为技术局限,被缺乏质量的内容排挤出推荐流外,从而暴露出“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相当程度上,个性化推荐决定了呈现给用户的内容,而用户生成内容质量反过来也会影响个性化推荐的效果[2]。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于青少年而言,质量均值不断降低的信息茧房,负面效应则更加放大。
2、形式的局限阻碍青少年深度思考能力和学习力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通往无限可能的特殊时期,但青少年往往自制力不足,碎片化、沉浸式的娱乐消费使青少年的注意力范围缩短从而减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3]。
研究表明,短视频这种形式受超短时长的限制,其表达的内容多数都偏于外在表象,都很难做到对深刻内涵的揭示,因而如果青少年长期沉迷于此,会影响他们的思考深度,甚至会阻碍他们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正确认识[4]。
另一方面,即使是与复杂问题解决有关的教育类短视频,以其承载海量、易获得的教育资源可以更大程度上满足青少年问题解决的需要,但限于其即时性的属性,录制者在有限时间内往往会极快呈现步骤甚至直接提出答案,使得青少年可以跨越思考过程直接获取答案,成了不少学生完成作业的“捷径”。
如果长此以往,这种捷径化使用会使未成年人的学习演变成一种被动性的“抄答案”行为,影响了学习能力提升,损害了学习兴趣培养,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从而弱化了学习力[5]。
3、泛娱乐化的内容影响青少年“三观”形成
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很多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内容充斥其间,某些短视频平台甚至大肆宣扬青少年低龄怀孕、未婚生子、恶搞、打色情及低俗擦边球以及高危险动作与行为等内容。
短视频大部分受众是青少年,这些内容被大量的青少年围观,推崇甚至模仿,会影响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6][7]。并且,如果青少年偶然点击浏览了某些不良信息,短视频平台会将同类内容大量推送给青少年[6],对其健康成长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
从更宏观层面看,互联网技术使得手机日益成为人们延伸于身体之外的知觉“器官”,人们对外界的感知一定程度上都来自这个小小的手机屏幕,尤其是抖音等拥有着亿级流量入口的短视频App内容平台,对社会风气造成不容小觑的影响,这也必然影响到青少年的世界观形成。
在相关研究[2]中,多位受访者指出“就那些三观不正的内容让我有了负面的印象,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风气,上面很多伪女权,无脑跟风,很多内容都在带节奏?!薄岸淌悠礎pp的用户还是青少年居多,这些博眼球的视频非常容易影响他们的价值审美,让他们误以为看见的就是整个社会。”
4、鼓励模仿和自制视频可能引发对青少年的现实伤害
短视频平台走红依靠其确立并推广的“模仿拍摄”模式,往往在一段时间内用户打开短视频平台,经常能够听到相同的背景音乐、类似的内容。究其原因,是抓住了用户渴望草根关注、想红的侥幸心理。而这种盲目的模仿,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也使得创造力缺失[7]。
并且,青少年好奇心强,分辨能力有限,很容易在盲目模仿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法侵害。
2019年8月22日,山东枣庄14岁女孩哲哲和12岁女孩小雨因模仿网红“办公室小野”2017年发布在网络平台的“用易拉罐自制爆米花”短视频,模仿过程中发生酒精爆炸,导致烧伤,哲哲9月5日去世[7]。
另一方面,青少年在家中拍摄短视频内容时,自己的私人空间变得对世界可见,从而构成隐私侵犯[8]。除部分视频只包含创作者自己外,很多视频中包含了他人在内,如果此时视频中的被拍摄中并不知情,那么他人就无形中被侵犯了个人隐私,处于“被偷拍”的状态。
如果短视频获得了未成年人被拍摄者的同意,但未征得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同意,这种情况同样属于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行为。2019年,TikTok就因在未经过父母同意的情况下违规收集13岁以下用户的姓名、电子邮件以及其他个人信息,违反了《美国在线儿童隐私?;しò浮繁淮σ?70万美元???。
5、一味放纵低级快乐有可能对青少年大脑造成伤害
前不久#低级快乐正在拖垮你#上了热搜。人们已经认识到:低级的快乐,通过放纵就可获得;高级的快乐,通过自律方可获得。
但当前的很多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收集并分析用户日常搜索和兴趣视频的相关数据,向用户精准化推送符合其个性化口味的信息,容易让青少年陷入低投入的满足感和低级快乐中[9]。
而长期沉迷刷“低级快乐”类型的短视频,可能会对青少年的大脑造成危害。心理学研究认为,沉迷和上瘾行为会使大脑经历三个阶段——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和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
第一阶段:脱敏反应
当我们受到新的刺激,多巴胺急剧增加,直到通过一定行为满足这一刺激,多巴胺又急剧下降。
第二阶段:敏化反应
会对让人“上瘾”的相关事物更敏感,换句话说,一旦习惯了刷短视频,青少年对世界上其他的事物,比如看书、学习、思考,可能都很难再提起兴趣。
第三阶段:
在不断的刺激、脱敏和敏化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最终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与很多事物一样,短视频也具有鲜明的两面性,既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用好它的关键在于要尽其所长,避其所短。如果青少年、家长、学校、社会、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都能客观看待短视频,统一认识、戮力同心,正视并发扬其价值,认清并避免其危害,让短视频更好服务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绝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刘子琳.社交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8(29):123-124.
[2] 熊开容,刘超,甘子美.刷抖音会上瘾吗?——短视频App用户沉浸式体验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J].新闻记者,2021(05):83-96.
[3] 侯林林,刘威,张宏邦.注意力市场中短视频用户的困境[J].新闻知识,2019(05):61-64.
[4] 程路. 短视频:另一个猛兽来了?[J]. 人民教育, 2020(07): 6-7.
[5] 秦玉友,王玉姣.不让未成年人成为“被手机耽误的一代”——未成年人手机沉迷问题分析与教育干预[J].中国电化教育,2022(02):1-7+14.
[6] 徐琳琳.“微时代”下青少年对短视频沉迷的技术设计原因及媒介素养养成[J].黑河学刊,2019,(06): 151-153.
[7] 黄海鹏,门瑞雪,曲铁华.短视频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现状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 (18): 86 -89
[8] 王志昭. 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利弊影响及治理[J]. 新闻爱好者, 2019(11): 60-62.
[9] 谢兴政,贾玉璇.“屏媒时代”青年群体短视频成瘾现象及对策分析[J].编辑学刊, 2021(01): 30-35.
来源:“麦芽心理” 微信公众号